Login   |    Join Free

  • English
    • 简体中文
    • English
    • Français
Publish News
买酒庄、开农场都OUT了!看看人家在非洲干了啥
2017-12-12 in 农业合作   reading quantity:

 

  曾几何时,中国富人们一度流行在法国买酒庄,在澳洲开农场。而有这样一位福建女商人,却在万里之外的东非国家肯尼亚拥有了属于自己的“梦想茶园”。

 

  她叫宋爱,是一位“70后”,出生于“白茶之乡”——福建省政和县。得益于自然环境优势,宋爱的家乡漫山遍野都是茶园。她从小就会跟着家人上山采茶,茶香也伴随着她成长。

 

 

  曾几何时,中国富人们一度流行在法国买酒庄,在澳洲开农场。而有这样一位福建女商人,却在万里之外的东非国家肯尼亚拥有了属于自己的“梦想茶园”。    她叫宋爱,是一位“70后”,出生于“白茶之乡”——福建省政和县。得益于自然环境优势,宋爱的家乡漫山遍野都是茶园。她从小就会跟着家人上山采茶,茶香也伴随着她成长。          在肯尼亚穆拉雅郡的一处茶园,宋爱(左)在查看茶农刚刚采摘的茶叶。新华社记者 李百顺摄    工作后,“无茶不欢”的她喜欢在闲暇时为自己用心地泡上一壶热茶慢慢品。在她眼里,“宁可三日无粮,不可一日无茶”。    9年前,宋爱随着丈夫来到肯尼亚扎根。她尝试用中国制茶工艺与当地优质茶叶相结合,没想到大获好评。就这样,她把爱好变成了事业。    发现原生态有机茶    出国前,宋爱曾在福建一家地方电视台工作,由于丈夫所在的工程公司在肯尼亚有项目,于是新婚没多久,她就告别老家优渥的生活环境而远走他乡。    宋爱清楚地记得自己初来乍到之际,首都内罗毕鲜有中国人。“印象中当初只有一家中国超市,面积却和农村小卖部有一拼,吃包瓜子都很奢侈,别提能买到国内的茶叶了。”    而更让“嗜茶如命”的宋爱无法忍受的是,肯尼亚虽然是全世界重要的茶叶出口国,市场上的茶叶做工却很粗糙。要么是做成冲水即溶的茶包,要么是做成加奶一起煮的茶末,当地人饮茶的习惯跟中国人迥然不同。    一次偶然的机会,她意外闯进工地附近一个当地人经营的茶园。穿着短袖、裙子的她在一棵棵茶树间穿过,惊奇地发现茶树上几乎没有虫子,更没有蜘蛛丝,“这在老家的茶园简直不能想象!”    问了一圈茶农,她发现当地人种茶不施加任何农药和化肥。望着蓝天、白云和几乎没有机动车开过的乡间马路,宋爱不禁感慨,“这不就是原生态的有机茶吗?”          肯尼亚穆拉雅郡的一处茶园。新华社记者 李百顺摄    后来,宋爱通过相关机构检测发现,肯尼亚的茶叶中含有大量茶多酚、花素以及其他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。原来,肯尼亚地处赤道,海拔高,白天日照充足,火山灰土壤肥沃,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赋予了肯尼亚茶无与伦比的鲜亮颜色、芳香气味和甘醇口感。    “这么好的茶叶却只能被加工成茶包,太可惜了,”宋爱萌生了用中国制茶工艺加工肯尼亚优质茶叶的想法。    2010年,宋爱开始涉足茶叶加工业,并于2015年底创立了属于自己的茶叶品牌——秦亚,英文名是Chinya。Chinya取自China (中国)和 Kenya(肯尼亚) 两个国家的英文名称,寓意中肯的完美结合。    开发明星产品    彼时,肯尼亚已经出现了不少家由中国人经营的茶叶公司,但更多是贴牌贸易的形式,而像“秦亚”这样专门建厂并引进制茶设备和国内茶师傅的却很罕见。    据宋爱介绍,“秦亚”目前一共拥有两处茶叶加工厂,一处位于肯尼亚山附近,还有一处则坐落在距离首都内罗毕70多公里的穆拉雅郡,并有中国资深的茶师傅坐镇。          当地茶农塞缪尔·穆图里展示按照中国“一叶一芽”标准采摘的紫茶。新华社记者 李百顺摄    采集、杀青、揉捻、干燥……茶叶的每道工序都由茶师傅亲自示范和操作。“我们也在培训当地的茶师傅,但是这需要时间。正如中国菜讲究火候,制茶更是如此,中国制茶的工序太复杂了,”宋爱说。    宋爱口中的茶师傅叫江家平,今年36岁,来自福建的制茶世家。使他坚定留在肯尼亚的原因是他看到了当地紫茶的巨大商机。    紫茶是一种变异茶,由肯尼亚茶叶研究所研发并于2011年正式发布。研究发现,紫茶有超出其他茶叶的花青素含量,比传统的绿茶、红茶等更有益于人体健康,具有防衰老、降三高等功效。    “肯尼亚的紫茶类似于云南特有的紫芽茶或紫鹃茶,但国内的价格可不是一般人可以消费得起,”江家平说,刚喝紫茶会觉得有些苦涩,但是回甘很快。这种先苦后甜的独特感受加上健康的功效和亲民的价格,让紫茶成为了“秦亚”的明星产品。    经过近两年的摸索和实践,“秦亚”还开发了金骏眉、龙珠茶和青苔老枞等产品,以满足顾客更高层次的需求。    带动茶农致富    来到“秦亚”位于穆拉雅郡的一片茶园,放眼望去,只见地势陡斜的山坡地种满了紫茶树,甚是壮观。在一畦畦密密匝匝的茶树间,几名当地茶农正背着箩筐采撷茶叶。          当地茶农在采摘紫茶。新华社记者 李百顺摄    塞缪尔·穆图里今年27岁,祖祖辈辈都是茶农出身。曾经一度对中国的采茶标准不得要领,如今,穆图里的动作相当麻利娴熟。    “把爱好做成事业其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,”宋爱说,中国几千年的制茶工艺在肯尼亚经常会遇到一些“水土不服”的问题。    宋爱告诉记者,国内的茶树长得高,因为我们只砍茶树的头部让其纵向生长;而当地的茶农为了提高产量喜欢将茶树“腰斩”让其很横向四周发展,这样会令茶叶的口感大打折扣。就因为这事儿,宋爱和当地茶农没少磨合。    “中国人对茶叶的采摘也很讲究,为了保证品质,我们的茶叶只采取一芽一叶和一芽两叶,”宋爱说,起初,当地茶农采摘的茶青,不是多片叶子就是少了芽。          肯尼亚穆拉雅郡的一处茶园内种植的紫茶。新华社记者 李百顺摄    如果为当地茶商供货,茶农一天可以采摘几十公斤茶青;而如果按照中国标准采摘,茶农一天的成果就会降至5到10公斤。在茶农的眼里,重量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收入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,“秦亚”将收购价定在高于当地茶商的十几倍乃至几十倍。    经过口口相传,当地越来越多像穆图里这样的茶农开始主动给“秦亚”供货,纷纷找到了一条发家致富的道路。    以茶为媒传文化    正是因为宋爱对茶叶的高标准要求,“秦亚”这一品牌开始逐渐在肯尼亚乃至东非国家的华人圈打响。“一些来自国内的游客喝了我的茶都激动地竖起大拇指,回国后经常给我发微信要求空运,”宋爱笑着说道。    “我和买酒庄、开农场的成功人士可不能比,他们已经到了返璞归真的阶段,更多是精神层面的追求,而我还处在创业期,”宋爱说,尽管如此,除了追求经济效益,她还想做一些有价值、有意义的事情。    记者看到,“秦亚”在内罗毕的三个门店经常门庭若市,每家门店都会摆上几套功夫茶具。顾客们除了买茶,还可以欣赏泡茶的艺术。          11月29日,左一为秦亚茶园公司生产的紫茶,中间为该公司生产的金骏眉。新华社记者 李百顺摄    “一壶茶,泡的时间不够会索然无味,而时间一长就会苦涩得难以下咽,世间万物离不开一个度字,”在宋爱看来,泡茶就是一门学问,只有对泡茶入门了,你才能感受中国茶文化的魅力,才能领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。    现在,宋爱身后有一帮国际茶友团,除了肯尼亚当地人,还包括很多来自联合国机构的工作人员。“他们以前只喝袋泡茶,中国茶正在改变他们的习惯。他们最喜欢看我泡茶,也因此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。”    此外,每每有当地人举办的私人聚会和大型集会,宋爱就会进行茶艺展示。“虽然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来到肯尼亚工作、生活,但中国文化要融入当地还需要时间,我希望可以从传播茶文化开始,”宋爱说,“秦亚”的目标就是要让外国人像喜欢喝咖啡一样,喜欢上喝中国茶。    文章来自:新华非洲

在肯尼亚穆拉雅郡的一处茶园,宋爱(左)在查看茶农刚刚采摘的茶叶。

 

  工作后,“无茶不欢”的她喜欢在闲暇时为自己用心地泡上一壶热茶慢慢品。在她眼里,“宁可三日无粮,不可一日无茶”。

 

  9年前,宋爱随着丈夫来到肯尼亚扎根。她尝试用中国制茶工艺与当地优质茶叶相结合,没想到大获好评。就这样,她把爱好变成了事业。

 

  发现原生态有机茶

 

  出国前,宋爱曾在福建一家地方电视台工作,由于丈夫所在的工程公司在肯尼亚有项目,于是新婚没多久,她就告别老家优渥的生活环境而远走他乡。

 

  宋爱清楚地记得自己初来乍到之际,首都内罗毕鲜有中国人。“印象中当初只有一家中国超市,面积却和农村小卖部有一拼,吃包瓜子都很奢侈,别提能买到国内的茶叶了。”

 

  而更让“嗜茶如命”的宋爱无法忍受的是,肯尼亚虽然是全世界重要的茶叶出口国,市场上的茶叶做工却很粗糙。要么是做成冲水即溶的茶包,要么是做成加奶一起煮的茶末,当地人饮茶的习惯跟中国人迥然不同。

 

  一次偶然的机会,她意外闯进工地附近一个当地人经营的茶园。穿着短袖、裙子的她在一棵棵茶树间穿过,惊奇地发现茶树上几乎没有虫子,更没有蜘蛛丝,“这在老家的茶园简直不能想象!”

 

  问了一圈茶农,她发现当地人种茶不施加任何农药和化肥。望着蓝天、白云和几乎没有机动车开过的乡间马路,宋爱不禁感慨,“这不就是原生态的有机茶吗?”

 

 

  曾几何时,中国富人们一度流行在法国买酒庄,在澳洲开农场。而有这样一位福建女商人,却在万里之外的东非国家肯尼亚拥有了属于自己的“梦想茶园”。    她叫宋爱,是一位“70后”,出生于“白茶之乡”——福建省政和县。得益于自然环境优势,宋爱的家乡漫山遍野都是茶园。她从小就会跟着家人上山采茶,茶香也伴随着她成长。          在肯尼亚穆拉雅郡的一处茶园,宋爱(左)在查看茶农刚刚采摘的茶叶。新华社记者 李百顺摄    工作后,“无茶不欢”的她喜欢在闲暇时为自己用心地泡上一壶热茶慢慢品。在她眼里,“宁可三日无粮,不可一日无茶”。    9年前,宋爱随着丈夫来到肯尼亚扎根。她尝试用中国制茶工艺与当地优质茶叶相结合,没想到大获好评。就这样,她把爱好变成了事业。    发现原生态有机茶    出国前,宋爱曾在福建一家地方电视台工作,由于丈夫所在的工程公司在肯尼亚有项目,于是新婚没多久,她就告别老家优渥的生活环境而远走他乡。    宋爱清楚地记得自己初来乍到之际,首都内罗毕鲜有中国人。“印象中当初只有一家中国超市,面积却和农村小卖部有一拼,吃包瓜子都很奢侈,别提能买到国内的茶叶了。”    而更让“嗜茶如命”的宋爱无法忍受的是,肯尼亚虽然是全世界重要的茶叶出口国,市场上的茶叶做工却很粗糙。要么是做成冲水即溶的茶包,要么是做成加奶一起煮的茶末,当地人饮茶的习惯跟中国人迥然不同。    一次偶然的机会,她意外闯进工地附近一个当地人经营的茶园。穿着短袖、裙子的她在一棵棵茶树间穿过,惊奇地发现茶树上几乎没有虫子,更没有蜘蛛丝,“这在老家的茶园简直不能想象!”    问了一圈茶农,她发现当地人种茶不施加任何农药和化肥。望着蓝天、白云和几乎没有机动车开过的乡间马路,宋爱不禁感慨,“这不就是原生态的有机茶吗?”          肯尼亚穆拉雅郡的一处茶园。新华社记者 李百顺摄    后来,宋爱通过相关机构检测发现,肯尼亚的茶叶中含有大量茶多酚、花素以及其他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。原来,肯尼亚地处赤道,海拔高,白天日照充足,火山灰土壤肥沃,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赋予了肯尼亚茶无与伦比的鲜亮颜色、芳香气味和甘醇口感。    “这么好的茶叶却只能被加工成茶包,太可惜了,”宋爱萌生了用中国制茶工艺加工肯尼亚优质茶叶的想法。    2010年,宋爱开始涉足茶叶加工业,并于2015年底创立了属于自己的茶叶品牌——秦亚,英文名是Chinya。Chinya取自China (中国)和 Kenya(肯尼亚) 两个国家的英文名称,寓意中肯的完美结合。    开发明星产品    彼时,肯尼亚已经出现了不少家由中国人经营的茶叶公司,但更多是贴牌贸易的形式,而像“秦亚”这样专门建厂并引进制茶设备和国内茶师傅的却很罕见。    据宋爱介绍,“秦亚”目前一共拥有两处茶叶加工厂,一处位于肯尼亚山附近,还有一处则坐落在距离首都内罗毕70多公里的穆拉雅郡,并有中国资深的茶师傅坐镇。          当地茶农塞缪尔·穆图里展示按照中国“一叶一芽”标准采摘的紫茶。新华社记者 李百顺摄    采集、杀青、揉捻、干燥……茶叶的每道工序都由茶师傅亲自示范和操作。“我们也在培训当地的茶师傅,但是这需要时间。正如中国菜讲究火候,制茶更是如此,中国制茶的工序太复杂了,”宋爱说。    宋爱口中的茶师傅叫江家平,今年36岁,来自福建的制茶世家。使他坚定留在肯尼亚的原因是他看到了当地紫茶的巨大商机。    紫茶是一种变异茶,由肯尼亚茶叶研究所研发并于2011年正式发布。研究发现,紫茶有超出其他茶叶的花青素含量,比传统的绿茶、红茶等更有益于人体健康,具有防衰老、降三高等功效。    “肯尼亚的紫茶类似于云南特有的紫芽茶或紫鹃茶,但国内的价格可不是一般人可以消费得起,”江家平说,刚喝紫茶会觉得有些苦涩,但是回甘很快。这种先苦后甜的独特感受加上健康的功效和亲民的价格,让紫茶成为了“秦亚”的明星产品。    经过近两年的摸索和实践,“秦亚”还开发了金骏眉、龙珠茶和青苔老枞等产品,以满足顾客更高层次的需求。    带动茶农致富    来到“秦亚”位于穆拉雅郡的一片茶园,放眼望去,只见地势陡斜的山坡地种满了紫茶树,甚是壮观。在一畦畦密密匝匝的茶树间,几名当地茶农正背着箩筐采撷茶叶。          当地茶农在采摘紫茶。新华社记者 李百顺摄    塞缪尔·穆图里今年27岁,祖祖辈辈都是茶农出身。曾经一度对中国的采茶标准不得要领,如今,穆图里的动作相当麻利娴熟。    “把爱好做成事业其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,”宋爱说,中国几千年的制茶工艺在肯尼亚经常会遇到一些“水土不服”的问题。    宋爱告诉记者,国内的茶树长得高,因为我们只砍茶树的头部让其纵向生长;而当地的茶农为了提高产量喜欢将茶树“腰斩”让其很横向四周发展,这样会令茶叶的口感大打折扣。就因为这事儿,宋爱和当地茶农没少磨合。    “中国人对茶叶的采摘也很讲究,为了保证品质,我们的茶叶只采取一芽一叶和一芽两叶,”宋爱说,起初,当地茶农采摘的茶青,不是多片叶子就是少了芽。          肯尼亚穆拉雅郡的一处茶园内种植的紫茶。新华社记者 李百顺摄    如果为当地茶商供货,茶农一天可以采摘几十公斤茶青;而如果按照中国标准采摘,茶农一天的成果就会降至5到10公斤。在茶农的眼里,重量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收入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,“秦亚”将收购价定在高于当地茶商的十几倍乃至几十倍。    经过口口相传,当地越来越多像穆图里这样的茶农开始主动给“秦亚”供货,纷纷找到了一条发家致富的道路。    以茶为媒传文化    正是因为宋爱对茶叶的高标准要求,“秦亚”这一品牌开始逐渐在肯尼亚乃至东非国家的华人圈打响。“一些来自国内的游客喝了我的茶都激动地竖起大拇指,回国后经常给我发微信要求空运,”宋爱笑着说道。    “我和买酒庄、开农场的成功人士可不能比,他们已经到了返璞归真的阶段,更多是精神层面的追求,而我还处在创业期,”宋爱说,尽管如此,除了追求经济效益,她还想做一些有价值、有意义的事情。    记者看到,“秦亚”在内罗毕的三个门店经常门庭若市,每家门店都会摆上几套功夫茶具。顾客们除了买茶,还可以欣赏泡茶的艺术。          11月29日,左一为秦亚茶园公司生产的紫茶,中间为该公司生产的金骏眉。新华社记者 李百顺摄    “一壶茶,泡的时间不够会索然无味,而时间一长就会苦涩得难以下咽,世间万物离不开一个度字,”在宋爱看来,泡茶就是一门学问,只有对泡茶入门了,你才能感受中国茶文化的魅力,才能领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。    现在,宋爱身后有一帮国际茶友团,除了肯尼亚当地人,还包括很多来自联合国机构的工作人员。“他们以前只喝袋泡茶,中国茶正在改变他们的习惯。他们最喜欢看我泡茶,也因此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。”    此外,每每有当地人举办的私人聚会和大型集会,宋爱就会进行茶艺展示。“虽然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来到肯尼亚工作、生活,但中国文化要融入当地还需要时间,我希望可以从传播茶文化开始,”宋爱说,“秦亚”的目标就是要让外国人像喜欢喝咖啡一样,喜欢上喝中国茶。    文章来自:新华非洲

肯尼亚穆拉雅郡的一处茶园。

 

  后来,宋爱通过相关机构检测发现,肯尼亚的茶叶中含有大量茶多酚、花素以及其他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。原来,肯尼亚地处赤道,海拔高,白天日照充足,火山灰土壤肥沃,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赋予了肯尼亚茶无与伦比的鲜亮颜色、芳香气味和甘醇口感。

 

  “这么好的茶叶却只能被加工成茶包,太可惜了,”宋爱萌生了用中国制茶工艺加工肯尼亚优质茶叶的想法。

 

  2010年,宋爱开始涉足茶叶加工业,并于2015年底创立了属于自己的茶叶品牌——秦亚,英文名是Chinya。Chinya取自China (中国)和 Kenya(肯尼亚) 两个国家的英文名称,寓意中肯的完美结合。

 

  开发明星产品

 

  彼时,肯尼亚已经出现了不少家由中国人经营的茶叶公司,但更多是贴牌贸易的形式,而像“秦亚”这样专门建厂并引进制茶设备和国内茶师傅的却很罕见。

 

  据宋爱介绍,“秦亚”目前一共拥有两处茶叶加工厂,一处位于肯尼亚山附近,还有一处则坐落在距离首都内罗毕70多公里的穆拉雅郡,并有中国资深的茶师傅坐镇。

 

 

  曾几何时,中国富人们一度流行在法国买酒庄,在澳洲开农场。而有这样一位福建女商人,却在万里之外的东非国家肯尼亚拥有了属于自己的“梦想茶园”。    她叫宋爱,是一位“70后”,出生于“白茶之乡”——福建省政和县。得益于自然环境优势,宋爱的家乡漫山遍野都是茶园。她从小就会跟着家人上山采茶,茶香也伴随着她成长。          在肯尼亚穆拉雅郡的一处茶园,宋爱(左)在查看茶农刚刚采摘的茶叶。新华社记者 李百顺摄    工作后,“无茶不欢”的她喜欢在闲暇时为自己用心地泡上一壶热茶慢慢品。在她眼里,“宁可三日无粮,不可一日无茶”。    9年前,宋爱随着丈夫来到肯尼亚扎根。她尝试用中国制茶工艺与当地优质茶叶相结合,没想到大获好评。就这样,她把爱好变成了事业。    发现原生态有机茶    出国前,宋爱曾在福建一家地方电视台工作,由于丈夫所在的工程公司在肯尼亚有项目,于是新婚没多久,她就告别老家优渥的生活环境而远走他乡。    宋爱清楚地记得自己初来乍到之际,首都内罗毕鲜有中国人。“印象中当初只有一家中国超市,面积却和农村小卖部有一拼,吃包瓜子都很奢侈,别提能买到国内的茶叶了。”    而更让“嗜茶如命”的宋爱无法忍受的是,肯尼亚虽然是全世界重要的茶叶出口国,市场上的茶叶做工却很粗糙。要么是做成冲水即溶的茶包,要么是做成加奶一起煮的茶末,当地人饮茶的习惯跟中国人迥然不同。    一次偶然的机会,她意外闯进工地附近一个当地人经营的茶园。穿着短袖、裙子的她在一棵棵茶树间穿过,惊奇地发现茶树上几乎没有虫子,更没有蜘蛛丝,“这在老家的茶园简直不能想象!”    问了一圈茶农,她发现当地人种茶不施加任何农药和化肥。望着蓝天、白云和几乎没有机动车开过的乡间马路,宋爱不禁感慨,“这不就是原生态的有机茶吗?”          肯尼亚穆拉雅郡的一处茶园。新华社记者 李百顺摄    后来,宋爱通过相关机构检测发现,肯尼亚的茶叶中含有大量茶多酚、花素以及其他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。原来,肯尼亚地处赤道,海拔高,白天日照充足,火山灰土壤肥沃,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赋予了肯尼亚茶无与伦比的鲜亮颜色、芳香气味和甘醇口感。    “这么好的茶叶却只能被加工成茶包,太可惜了,”宋爱萌生了用中国制茶工艺加工肯尼亚优质茶叶的想法。    2010年,宋爱开始涉足茶叶加工业,并于2015年底创立了属于自己的茶叶品牌——秦亚,英文名是Chinya。Chinya取自China (中国)和 Kenya(肯尼亚) 两个国家的英文名称,寓意中肯的完美结合。    开发明星产品    彼时,肯尼亚已经出现了不少家由中国人经营的茶叶公司,但更多是贴牌贸易的形式,而像“秦亚”这样专门建厂并引进制茶设备和国内茶师傅的却很罕见。    据宋爱介绍,“秦亚”目前一共拥有两处茶叶加工厂,一处位于肯尼亚山附近,还有一处则坐落在距离首都内罗毕70多公里的穆拉雅郡,并有中国资深的茶师傅坐镇。          当地茶农塞缪尔·穆图里展示按照中国“一叶一芽”标准采摘的紫茶。新华社记者 李百顺摄    采集、杀青、揉捻、干燥……茶叶的每道工序都由茶师傅亲自示范和操作。“我们也在培训当地的茶师傅,但是这需要时间。正如中国菜讲究火候,制茶更是如此,中国制茶的工序太复杂了,”宋爱说。    宋爱口中的茶师傅叫江家平,今年36岁,来自福建的制茶世家。使他坚定留在肯尼亚的原因是他看到了当地紫茶的巨大商机。    紫茶是一种变异茶,由肯尼亚茶叶研究所研发并于2011年正式发布。研究发现,紫茶有超出其他茶叶的花青素含量,比传统的绿茶、红茶等更有益于人体健康,具有防衰老、降三高等功效。    “肯尼亚的紫茶类似于云南特有的紫芽茶或紫鹃茶,但国内的价格可不是一般人可以消费得起,”江家平说,刚喝紫茶会觉得有些苦涩,但是回甘很快。这种先苦后甜的独特感受加上健康的功效和亲民的价格,让紫茶成为了“秦亚”的明星产品。    经过近两年的摸索和实践,“秦亚”还开发了金骏眉、龙珠茶和青苔老枞等产品,以满足顾客更高层次的需求。    带动茶农致富    来到“秦亚”位于穆拉雅郡的一片茶园,放眼望去,只见地势陡斜的山坡地种满了紫茶树,甚是壮观。在一畦畦密密匝匝的茶树间,几名当地茶农正背着箩筐采撷茶叶。          当地茶农在采摘紫茶。新华社记者 李百顺摄    塞缪尔·穆图里今年27岁,祖祖辈辈都是茶农出身。曾经一度对中国的采茶标准不得要领,如今,穆图里的动作相当麻利娴熟。    “把爱好做成事业其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,”宋爱说,中国几千年的制茶工艺在肯尼亚经常会遇到一些“水土不服”的问题。    宋爱告诉记者,国内的茶树长得高,因为我们只砍茶树的头部让其纵向生长;而当地的茶农为了提高产量喜欢将茶树“腰斩”让其很横向四周发展,这样会令茶叶的口感大打折扣。就因为这事儿,宋爱和当地茶农没少磨合。    “中国人对茶叶的采摘也很讲究,为了保证品质,我们的茶叶只采取一芽一叶和一芽两叶,”宋爱说,起初,当地茶农采摘的茶青,不是多片叶子就是少了芽。          肯尼亚穆拉雅郡的一处茶园内种植的紫茶。新华社记者 李百顺摄    如果为当地茶商供货,茶农一天可以采摘几十公斤茶青;而如果按照中国标准采摘,茶农一天的成果就会降至5到10公斤。在茶农的眼里,重量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收入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,“秦亚”将收购价定在高于当地茶商的十几倍乃至几十倍。    经过口口相传,当地越来越多像穆图里这样的茶农开始主动给“秦亚”供货,纷纷找到了一条发家致富的道路。    以茶为媒传文化    正是因为宋爱对茶叶的高标准要求,“秦亚”这一品牌开始逐渐在肯尼亚乃至东非国家的华人圈打响。“一些来自国内的游客喝了我的茶都激动地竖起大拇指,回国后经常给我发微信要求空运,”宋爱笑着说道。    “我和买酒庄、开农场的成功人士可不能比,他们已经到了返璞归真的阶段,更多是精神层面的追求,而我还处在创业期,”宋爱说,尽管如此,除了追求经济效益,她还想做一些有价值、有意义的事情。    记者看到,“秦亚”在内罗毕的三个门店经常门庭若市,每家门店都会摆上几套功夫茶具。顾客们除了买茶,还可以欣赏泡茶的艺术。          11月29日,左一为秦亚茶园公司生产的紫茶,中间为该公司生产的金骏眉。新华社记者 李百顺摄    “一壶茶,泡的时间不够会索然无味,而时间一长就会苦涩得难以下咽,世间万物离不开一个度字,”在宋爱看来,泡茶就是一门学问,只有对泡茶入门了,你才能感受中国茶文化的魅力,才能领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。    现在,宋爱身后有一帮国际茶友团,除了肯尼亚当地人,还包括很多来自联合国机构的工作人员。“他们以前只喝袋泡茶,中国茶正在改变他们的习惯。他们最喜欢看我泡茶,也因此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。”    此外,每每有当地人举办的私人聚会和大型集会,宋爱就会进行茶艺展示。“虽然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来到肯尼亚工作、生活,但中国文化要融入当地还需要时间,我希望可以从传播茶文化开始,”宋爱说,“秦亚”的目标就是要让外国人像喜欢喝咖啡一样,喜欢上喝中国茶。    文章来自:新华非洲

当地茶农塞缪尔·穆图里展示按照中国“一叶一芽”标准采摘的紫茶。

 

  采集、杀青、揉捻、干燥……茶叶的每道工序都由茶师傅亲自示范和操作。“我们也在培训当地的茶师傅,但是这需要时间。正如中国菜讲究火候,制茶更是如此,中国制茶的工序太复杂了,”宋爱说。

 

  宋爱口中的茶师傅叫江家平,今年36岁,来自福建的制茶世家。使他坚定留在肯尼亚的原因是他看到了当地紫茶的巨大商机。

 

  紫茶是一种变异茶,由肯尼亚茶叶研究所研发并于2011年正式发布。研究发现,紫茶有超出其他茶叶的花青素含量,比传统的绿茶、红茶等更有益于人体健康,具有防衰老、降三高等功效。

 

  “肯尼亚的紫茶类似于云南特有的紫芽茶或紫鹃茶,但国内的价格可不是一般人可以消费得起,”江家平说,刚喝紫茶会觉得有些苦涩,但是回甘很快。这种先苦后甜的独特感受加上健康的功效和亲民的价格,让紫茶成为了“秦亚”的明星产品。

 

  经过近两年的摸索和实践,“秦亚”还开发了金骏眉、龙珠茶和青苔老枞等产品,以满足顾客更高层次的需求。

 

  带动茶农致富

 

  来到“秦亚”位于穆拉雅郡的一片茶园,放眼望去,只见地势陡斜的山坡地种满了紫茶树,甚是壮观。在一畦畦密密匝匝的茶树间,几名当地茶农正背着箩筐采撷茶叶。

 

 

  曾几何时,中国富人们一度流行在法国买酒庄,在澳洲开农场。而有这样一位福建女商人,却在万里之外的东非国家肯尼亚拥有了属于自己的“梦想茶园”。    她叫宋爱,是一位“70后”,出生于“白茶之乡”——福建省政和县。得益于自然环境优势,宋爱的家乡漫山遍野都是茶园。她从小就会跟着家人上山采茶,茶香也伴随着她成长。          在肯尼亚穆拉雅郡的一处茶园,宋爱(左)在查看茶农刚刚采摘的茶叶。新华社记者 李百顺摄    工作后,“无茶不欢”的她喜欢在闲暇时为自己用心地泡上一壶热茶慢慢品。在她眼里,“宁可三日无粮,不可一日无茶”。    9年前,宋爱随着丈夫来到肯尼亚扎根。她尝试用中国制茶工艺与当地优质茶叶相结合,没想到大获好评。就这样,她把爱好变成了事业。    发现原生态有机茶    出国前,宋爱曾在福建一家地方电视台工作,由于丈夫所在的工程公司在肯尼亚有项目,于是新婚没多久,她就告别老家优渥的生活环境而远走他乡。    宋爱清楚地记得自己初来乍到之际,首都内罗毕鲜有中国人。“印象中当初只有一家中国超市,面积却和农村小卖部有一拼,吃包瓜子都很奢侈,别提能买到国内的茶叶了。”    而更让“嗜茶如命”的宋爱无法忍受的是,肯尼亚虽然是全世界重要的茶叶出口国,市场上的茶叶做工却很粗糙。要么是做成冲水即溶的茶包,要么是做成加奶一起煮的茶末,当地人饮茶的习惯跟中国人迥然不同。    一次偶然的机会,她意外闯进工地附近一个当地人经营的茶园。穿着短袖、裙子的她在一棵棵茶树间穿过,惊奇地发现茶树上几乎没有虫子,更没有蜘蛛丝,“这在老家的茶园简直不能想象!”    问了一圈茶农,她发现当地人种茶不施加任何农药和化肥。望着蓝天、白云和几乎没有机动车开过的乡间马路,宋爱不禁感慨,“这不就是原生态的有机茶吗?”          肯尼亚穆拉雅郡的一处茶园。新华社记者 李百顺摄    后来,宋爱通过相关机构检测发现,肯尼亚的茶叶中含有大量茶多酚、花素以及其他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。原来,肯尼亚地处赤道,海拔高,白天日照充足,火山灰土壤肥沃,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赋予了肯尼亚茶无与伦比的鲜亮颜色、芳香气味和甘醇口感。    “这么好的茶叶却只能被加工成茶包,太可惜了,”宋爱萌生了用中国制茶工艺加工肯尼亚优质茶叶的想法。    2010年,宋爱开始涉足茶叶加工业,并于2015年底创立了属于自己的茶叶品牌——秦亚,英文名是Chinya。Chinya取自China (中国)和 Kenya(肯尼亚) 两个国家的英文名称,寓意中肯的完美结合。    开发明星产品    彼时,肯尼亚已经出现了不少家由中国人经营的茶叶公司,但更多是贴牌贸易的形式,而像“秦亚”这样专门建厂并引进制茶设备和国内茶师傅的却很罕见。    据宋爱介绍,“秦亚”目前一共拥有两处茶叶加工厂,一处位于肯尼亚山附近,还有一处则坐落在距离首都内罗毕70多公里的穆拉雅郡,并有中国资深的茶师傅坐镇。          当地茶农塞缪尔·穆图里展示按照中国“一叶一芽”标准采摘的紫茶。新华社记者 李百顺摄    采集、杀青、揉捻、干燥……茶叶的每道工序都由茶师傅亲自示范和操作。“我们也在培训当地的茶师傅,但是这需要时间。正如中国菜讲究火候,制茶更是如此,中国制茶的工序太复杂了,”宋爱说。    宋爱口中的茶师傅叫江家平,今年36岁,来自福建的制茶世家。使他坚定留在肯尼亚的原因是他看到了当地紫茶的巨大商机。    紫茶是一种变异茶,由肯尼亚茶叶研究所研发并于2011年正式发布。研究发现,紫茶有超出其他茶叶的花青素含量,比传统的绿茶、红茶等更有益于人体健康,具有防衰老、降三高等功效。    “肯尼亚的紫茶类似于云南特有的紫芽茶或紫鹃茶,但国内的价格可不是一般人可以消费得起,”江家平说,刚喝紫茶会觉得有些苦涩,但是回甘很快。这种先苦后甜的独特感受加上健康的功效和亲民的价格,让紫茶成为了“秦亚”的明星产品。    经过近两年的摸索和实践,“秦亚”还开发了金骏眉、龙珠茶和青苔老枞等产品,以满足顾客更高层次的需求。    带动茶农致富    来到“秦亚”位于穆拉雅郡的一片茶园,放眼望去,只见地势陡斜的山坡地种满了紫茶树,甚是壮观。在一畦畦密密匝匝的茶树间,几名当地茶农正背着箩筐采撷茶叶。          当地茶农在采摘紫茶。新华社记者 李百顺摄    塞缪尔·穆图里今年27岁,祖祖辈辈都是茶农出身。曾经一度对中国的采茶标准不得要领,如今,穆图里的动作相当麻利娴熟。    “把爱好做成事业其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,”宋爱说,中国几千年的制茶工艺在肯尼亚经常会遇到一些“水土不服”的问题。    宋爱告诉记者,国内的茶树长得高,因为我们只砍茶树的头部让其纵向生长;而当地的茶农为了提高产量喜欢将茶树“腰斩”让其很横向四周发展,这样会令茶叶的口感大打折扣。就因为这事儿,宋爱和当地茶农没少磨合。    “中国人对茶叶的采摘也很讲究,为了保证品质,我们的茶叶只采取一芽一叶和一芽两叶,”宋爱说,起初,当地茶农采摘的茶青,不是多片叶子就是少了芽。          肯尼亚穆拉雅郡的一处茶园内种植的紫茶。新华社记者 李百顺摄    如果为当地茶商供货,茶农一天可以采摘几十公斤茶青;而如果按照中国标准采摘,茶农一天的成果就会降至5到10公斤。在茶农的眼里,重量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收入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,“秦亚”将收购价定在高于当地茶商的十几倍乃至几十倍。    经过口口相传,当地越来越多像穆图里这样的茶农开始主动给“秦亚”供货,纷纷找到了一条发家致富的道路。    以茶为媒传文化    正是因为宋爱对茶叶的高标准要求,“秦亚”这一品牌开始逐渐在肯尼亚乃至东非国家的华人圈打响。“一些来自国内的游客喝了我的茶都激动地竖起大拇指,回国后经常给我发微信要求空运,”宋爱笑着说道。    “我和买酒庄、开农场的成功人士可不能比,他们已经到了返璞归真的阶段,更多是精神层面的追求,而我还处在创业期,”宋爱说,尽管如此,除了追求经济效益,她还想做一些有价值、有意义的事情。    记者看到,“秦亚”在内罗毕的三个门店经常门庭若市,每家门店都会摆上几套功夫茶具。顾客们除了买茶,还可以欣赏泡茶的艺术。          11月29日,左一为秦亚茶园公司生产的紫茶,中间为该公司生产的金骏眉。新华社记者 李百顺摄    “一壶茶,泡的时间不够会索然无味,而时间一长就会苦涩得难以下咽,世间万物离不开一个度字,”在宋爱看来,泡茶就是一门学问,只有对泡茶入门了,你才能感受中国茶文化的魅力,才能领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。    现在,宋爱身后有一帮国际茶友团,除了肯尼亚当地人,还包括很多来自联合国机构的工作人员。“他们以前只喝袋泡茶,中国茶正在改变他们的习惯。他们最喜欢看我泡茶,也因此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。”    此外,每每有当地人举办的私人聚会和大型集会,宋爱就会进行茶艺展示。“虽然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来到肯尼亚工作、生活,但中国文化要融入当地还需要时间,我希望可以从传播茶文化开始,”宋爱说,“秦亚”的目标就是要让外国人像喜欢喝咖啡一样,喜欢上喝中国茶。    文章来自:新华非洲

当地茶农在采摘紫茶。

 

  塞缪尔·穆图里今年27岁,祖祖辈辈都是茶农出身。曾经一度对中国的采茶标准不得要领,如今,穆图里的动作相当麻利娴熟。

 

  “把爱好做成事业其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,”宋爱说,中国几千年的制茶工艺在肯尼亚经常会遇到一些“水土不服”的问题。

 

  宋爱告诉记者,国内的茶树长得高,因为我们只砍茶树的头部让其纵向生长;而当地的茶农为了提高产量喜欢将茶树“腰斩”让其很横向四周发展,这样会令茶叶的口感大打折扣。就因为这事儿,宋爱和当地茶农没少磨合。

 

  “中国人对茶叶的采摘也很讲究,为了保证品质,我们的茶叶只采取一芽一叶和一芽两叶,”宋爱说,起初,当地茶农采摘的茶青,不是多片叶子就是少了芽。

 

 

  曾几何时,中国富人们一度流行在法国买酒庄,在澳洲开农场。而有这样一位福建女商人,却在万里之外的东非国家肯尼亚拥有了属于自己的“梦想茶园”。    她叫宋爱,是一位“70后”,出生于“白茶之乡”——福建省政和县。得益于自然环境优势,宋爱的家乡漫山遍野都是茶园。她从小就会跟着家人上山采茶,茶香也伴随着她成长。          在肯尼亚穆拉雅郡的一处茶园,宋爱(左)在查看茶农刚刚采摘的茶叶。新华社记者 李百顺摄    工作后,“无茶不欢”的她喜欢在闲暇时为自己用心地泡上一壶热茶慢慢品。在她眼里,“宁可三日无粮,不可一日无茶”。    9年前,宋爱随着丈夫来到肯尼亚扎根。她尝试用中国制茶工艺与当地优质茶叶相结合,没想到大获好评。就这样,她把爱好变成了事业。    发现原生态有机茶    出国前,宋爱曾在福建一家地方电视台工作,由于丈夫所在的工程公司在肯尼亚有项目,于是新婚没多久,她就告别老家优渥的生活环境而远走他乡。    宋爱清楚地记得自己初来乍到之际,首都内罗毕鲜有中国人。“印象中当初只有一家中国超市,面积却和农村小卖部有一拼,吃包瓜子都很奢侈,别提能买到国内的茶叶了。”    而更让“嗜茶如命”的宋爱无法忍受的是,肯尼亚虽然是全世界重要的茶叶出口国,市场上的茶叶做工却很粗糙。要么是做成冲水即溶的茶包,要么是做成加奶一起煮的茶末,当地人饮茶的习惯跟中国人迥然不同。    一次偶然的机会,她意外闯进工地附近一个当地人经营的茶园。穿着短袖、裙子的她在一棵棵茶树间穿过,惊奇地发现茶树上几乎没有虫子,更没有蜘蛛丝,“这在老家的茶园简直不能想象!”    问了一圈茶农,她发现当地人种茶不施加任何农药和化肥。望着蓝天、白云和几乎没有机动车开过的乡间马路,宋爱不禁感慨,“这不就是原生态的有机茶吗?”          肯尼亚穆拉雅郡的一处茶园。新华社记者 李百顺摄    后来,宋爱通过相关机构检测发现,肯尼亚的茶叶中含有大量茶多酚、花素以及其他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。原来,肯尼亚地处赤道,海拔高,白天日照充足,火山灰土壤肥沃,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赋予了肯尼亚茶无与伦比的鲜亮颜色、芳香气味和甘醇口感。    “这么好的茶叶却只能被加工成茶包,太可惜了,”宋爱萌生了用中国制茶工艺加工肯尼亚优质茶叶的想法。    2010年,宋爱开始涉足茶叶加工业,并于2015年底创立了属于自己的茶叶品牌——秦亚,英文名是Chinya。Chinya取自China (中国)和 Kenya(肯尼亚) 两个国家的英文名称,寓意中肯的完美结合。    开发明星产品    彼时,肯尼亚已经出现了不少家由中国人经营的茶叶公司,但更多是贴牌贸易的形式,而像“秦亚”这样专门建厂并引进制茶设备和国内茶师傅的却很罕见。    据宋爱介绍,“秦亚”目前一共拥有两处茶叶加工厂,一处位于肯尼亚山附近,还有一处则坐落在距离首都内罗毕70多公里的穆拉雅郡,并有中国资深的茶师傅坐镇。          当地茶农塞缪尔·穆图里展示按照中国“一叶一芽”标准采摘的紫茶。新华社记者 李百顺摄    采集、杀青、揉捻、干燥……茶叶的每道工序都由茶师傅亲自示范和操作。“我们也在培训当地的茶师傅,但是这需要时间。正如中国菜讲究火候,制茶更是如此,中国制茶的工序太复杂了,”宋爱说。    宋爱口中的茶师傅叫江家平,今年36岁,来自福建的制茶世家。使他坚定留在肯尼亚的原因是他看到了当地紫茶的巨大商机。    紫茶是一种变异茶,由肯尼亚茶叶研究所研发并于2011年正式发布。研究发现,紫茶有超出其他茶叶的花青素含量,比传统的绿茶、红茶等更有益于人体健康,具有防衰老、降三高等功效。    “肯尼亚的紫茶类似于云南特有的紫芽茶或紫鹃茶,但国内的价格可不是一般人可以消费得起,”江家平说,刚喝紫茶会觉得有些苦涩,但是回甘很快。这种先苦后甜的独特感受加上健康的功效和亲民的价格,让紫茶成为了“秦亚”的明星产品。    经过近两年的摸索和实践,“秦亚”还开发了金骏眉、龙珠茶和青苔老枞等产品,以满足顾客更高层次的需求。    带动茶农致富    来到“秦亚”位于穆拉雅郡的一片茶园,放眼望去,只见地势陡斜的山坡地种满了紫茶树,甚是壮观。在一畦畦密密匝匝的茶树间,几名当地茶农正背着箩筐采撷茶叶。          当地茶农在采摘紫茶。新华社记者 李百顺摄    塞缪尔·穆图里今年27岁,祖祖辈辈都是茶农出身。曾经一度对中国的采茶标准不得要领,如今,穆图里的动作相当麻利娴熟。    “把爱好做成事业其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,”宋爱说,中国几千年的制茶工艺在肯尼亚经常会遇到一些“水土不服”的问题。    宋爱告诉记者,国内的茶树长得高,因为我们只砍茶树的头部让其纵向生长;而当地的茶农为了提高产量喜欢将茶树“腰斩”让其很横向四周发展,这样会令茶叶的口感大打折扣。就因为这事儿,宋爱和当地茶农没少磨合。    “中国人对茶叶的采摘也很讲究,为了保证品质,我们的茶叶只采取一芽一叶和一芽两叶,”宋爱说,起初,当地茶农采摘的茶青,不是多片叶子就是少了芽。          肯尼亚穆拉雅郡的一处茶园内种植的紫茶。新华社记者 李百顺摄    如果为当地茶商供货,茶农一天可以采摘几十公斤茶青;而如果按照中国标准采摘,茶农一天的成果就会降至5到10公斤。在茶农的眼里,重量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收入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,“秦亚”将收购价定在高于当地茶商的十几倍乃至几十倍。    经过口口相传,当地越来越多像穆图里这样的茶农开始主动给“秦亚”供货,纷纷找到了一条发家致富的道路。    以茶为媒传文化    正是因为宋爱对茶叶的高标准要求,“秦亚”这一品牌开始逐渐在肯尼亚乃至东非国家的华人圈打响。“一些来自国内的游客喝了我的茶都激动地竖起大拇指,回国后经常给我发微信要求空运,”宋爱笑着说道。    “我和买酒庄、开农场的成功人士可不能比,他们已经到了返璞归真的阶段,更多是精神层面的追求,而我还处在创业期,”宋爱说,尽管如此,除了追求经济效益,她还想做一些有价值、有意义的事情。    记者看到,“秦亚”在内罗毕的三个门店经常门庭若市,每家门店都会摆上几套功夫茶具。顾客们除了买茶,还可以欣赏泡茶的艺术。          11月29日,左一为秦亚茶园公司生产的紫茶,中间为该公司生产的金骏眉。新华社记者 李百顺摄    “一壶茶,泡的时间不够会索然无味,而时间一长就会苦涩得难以下咽,世间万物离不开一个度字,”在宋爱看来,泡茶就是一门学问,只有对泡茶入门了,你才能感受中国茶文化的魅力,才能领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。    现在,宋爱身后有一帮国际茶友团,除了肯尼亚当地人,还包括很多来自联合国机构的工作人员。“他们以前只喝袋泡茶,中国茶正在改变他们的习惯。他们最喜欢看我泡茶,也因此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。”    此外,每每有当地人举办的私人聚会和大型集会,宋爱就会进行茶艺展示。“虽然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来到肯尼亚工作、生活,但中国文化要融入当地还需要时间,我希望可以从传播茶文化开始,”宋爱说,“秦亚”的目标就是要让外国人像喜欢喝咖啡一样,喜欢上喝中国茶。    文章来自:新华非洲

肯尼亚穆拉雅郡的一处茶园内种植的紫茶。

 

  如果为当地茶商供货,茶农一天可以采摘几十公斤茶青;而如果按照中国标准采摘,茶农一天的成果就会降至5到10公斤。在茶农的眼里,重量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收入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,“秦亚”将收购价定在高于当地茶商的十几倍乃至几十倍。

 

  经过口口相传,当地越来越多像穆图里这样的茶农开始主动给“秦亚”供货,纷纷找到了一条发家致富的道路。

 

  以茶为媒传文化

 

  正是因为宋爱对茶叶的高标准要求,“秦亚”这一品牌开始逐渐在肯尼亚乃至东非国家的华人圈打响。“一些来自国内的游客喝了我的茶都激动地竖起大拇指,回国后经常给我发微信要求空运,”宋爱笑着说道。

 

  “我和买酒庄、开农场的成功人士可不能比,他们已经到了返璞归真的阶段,更多是精神层面的追求,而我还处在创业期,”宋爱说,尽管如此,除了追求经济效益,她还想做一些有价值、有意义的事情。

 

  记者看到,“秦亚”在内罗毕的三个门店经常门庭若市,每家门店都会摆上几套功夫茶具。顾客们除了买茶,还可以欣赏泡茶的艺术。

 

 

  曾几何时,中国富人们一度流行在法国买酒庄,在澳洲开农场。而有这样一位福建女商人,却在万里之外的东非国家肯尼亚拥有了属于自己的“梦想茶园”。    她叫宋爱,是一位“70后”,出生于“白茶之乡”——福建省政和县。得益于自然环境优势,宋爱的家乡漫山遍野都是茶园。她从小就会跟着家人上山采茶,茶香也伴随着她成长。          在肯尼亚穆拉雅郡的一处茶园,宋爱(左)在查看茶农刚刚采摘的茶叶。新华社记者 李百顺摄    工作后,“无茶不欢”的她喜欢在闲暇时为自己用心地泡上一壶热茶慢慢品。在她眼里,“宁可三日无粮,不可一日无茶”。    9年前,宋爱随着丈夫来到肯尼亚扎根。她尝试用中国制茶工艺与当地优质茶叶相结合,没想到大获好评。就这样,她把爱好变成了事业。    发现原生态有机茶    出国前,宋爱曾在福建一家地方电视台工作,由于丈夫所在的工程公司在肯尼亚有项目,于是新婚没多久,她就告别老家优渥的生活环境而远走他乡。    宋爱清楚地记得自己初来乍到之际,首都内罗毕鲜有中国人。“印象中当初只有一家中国超市,面积却和农村小卖部有一拼,吃包瓜子都很奢侈,别提能买到国内的茶叶了。”    而更让“嗜茶如命”的宋爱无法忍受的是,肯尼亚虽然是全世界重要的茶叶出口国,市场上的茶叶做工却很粗糙。要么是做成冲水即溶的茶包,要么是做成加奶一起煮的茶末,当地人饮茶的习惯跟中国人迥然不同。    一次偶然的机会,她意外闯进工地附近一个当地人经营的茶园。穿着短袖、裙子的她在一棵棵茶树间穿过,惊奇地发现茶树上几乎没有虫子,更没有蜘蛛丝,“这在老家的茶园简直不能想象!”    问了一圈茶农,她发现当地人种茶不施加任何农药和化肥。望着蓝天、白云和几乎没有机动车开过的乡间马路,宋爱不禁感慨,“这不就是原生态的有机茶吗?”          肯尼亚穆拉雅郡的一处茶园。新华社记者 李百顺摄    后来,宋爱通过相关机构检测发现,肯尼亚的茶叶中含有大量茶多酚、花素以及其他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。原来,肯尼亚地处赤道,海拔高,白天日照充足,火山灰土壤肥沃,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赋予了肯尼亚茶无与伦比的鲜亮颜色、芳香气味和甘醇口感。    “这么好的茶叶却只能被加工成茶包,太可惜了,”宋爱萌生了用中国制茶工艺加工肯尼亚优质茶叶的想法。    2010年,宋爱开始涉足茶叶加工业,并于2015年底创立了属于自己的茶叶品牌——秦亚,英文名是Chinya。Chinya取自China (中国)和 Kenya(肯尼亚) 两个国家的英文名称,寓意中肯的完美结合。    开发明星产品    彼时,肯尼亚已经出现了不少家由中国人经营的茶叶公司,但更多是贴牌贸易的形式,而像“秦亚”这样专门建厂并引进制茶设备和国内茶师傅的却很罕见。    据宋爱介绍,“秦亚”目前一共拥有两处茶叶加工厂,一处位于肯尼亚山附近,还有一处则坐落在距离首都内罗毕70多公里的穆拉雅郡,并有中国资深的茶师傅坐镇。          当地茶农塞缪尔·穆图里展示按照中国“一叶一芽”标准采摘的紫茶。新华社记者 李百顺摄    采集、杀青、揉捻、干燥……茶叶的每道工序都由茶师傅亲自示范和操作。“我们也在培训当地的茶师傅,但是这需要时间。正如中国菜讲究火候,制茶更是如此,中国制茶的工序太复杂了,”宋爱说。    宋爱口中的茶师傅叫江家平,今年36岁,来自福建的制茶世家。使他坚定留在肯尼亚的原因是他看到了当地紫茶的巨大商机。    紫茶是一种变异茶,由肯尼亚茶叶研究所研发并于2011年正式发布。研究发现,紫茶有超出其他茶叶的花青素含量,比传统的绿茶、红茶等更有益于人体健康,具有防衰老、降三高等功效。    “肯尼亚的紫茶类似于云南特有的紫芽茶或紫鹃茶,但国内的价格可不是一般人可以消费得起,”江家平说,刚喝紫茶会觉得有些苦涩,但是回甘很快。这种先苦后甜的独特感受加上健康的功效和亲民的价格,让紫茶成为了“秦亚”的明星产品。    经过近两年的摸索和实践,“秦亚”还开发了金骏眉、龙珠茶和青苔老枞等产品,以满足顾客更高层次的需求。    带动茶农致富    来到“秦亚”位于穆拉雅郡的一片茶园,放眼望去,只见地势陡斜的山坡地种满了紫茶树,甚是壮观。在一畦畦密密匝匝的茶树间,几名当地茶农正背着箩筐采撷茶叶。          当地茶农在采摘紫茶。新华社记者 李百顺摄    塞缪尔·穆图里今年27岁,祖祖辈辈都是茶农出身。曾经一度对中国的采茶标准不得要领,如今,穆图里的动作相当麻利娴熟。    “把爱好做成事业其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,”宋爱说,中国几千年的制茶工艺在肯尼亚经常会遇到一些“水土不服”的问题。    宋爱告诉记者,国内的茶树长得高,因为我们只砍茶树的头部让其纵向生长;而当地的茶农为了提高产量喜欢将茶树“腰斩”让其很横向四周发展,这样会令茶叶的口感大打折扣。就因为这事儿,宋爱和当地茶农没少磨合。    “中国人对茶叶的采摘也很讲究,为了保证品质,我们的茶叶只采取一芽一叶和一芽两叶,”宋爱说,起初,当地茶农采摘的茶青,不是多片叶子就是少了芽。          肯尼亚穆拉雅郡的一处茶园内种植的紫茶。新华社记者 李百顺摄    如果为当地茶商供货,茶农一天可以采摘几十公斤茶青;而如果按照中国标准采摘,茶农一天的成果就会降至5到10公斤。在茶农的眼里,重量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收入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,“秦亚”将收购价定在高于当地茶商的十几倍乃至几十倍。    经过口口相传,当地越来越多像穆图里这样的茶农开始主动给“秦亚”供货,纷纷找到了一条发家致富的道路。    以茶为媒传文化    正是因为宋爱对茶叶的高标准要求,“秦亚”这一品牌开始逐渐在肯尼亚乃至东非国家的华人圈打响。“一些来自国内的游客喝了我的茶都激动地竖起大拇指,回国后经常给我发微信要求空运,”宋爱笑着说道。    “我和买酒庄、开农场的成功人士可不能比,他们已经到了返璞归真的阶段,更多是精神层面的追求,而我还处在创业期,”宋爱说,尽管如此,除了追求经济效益,她还想做一些有价值、有意义的事情。    记者看到,“秦亚”在内罗毕的三个门店经常门庭若市,每家门店都会摆上几套功夫茶具。顾客们除了买茶,还可以欣赏泡茶的艺术。          11月29日,左一为秦亚茶园公司生产的紫茶,中间为该公司生产的金骏眉。新华社记者 李百顺摄    “一壶茶,泡的时间不够会索然无味,而时间一长就会苦涩得难以下咽,世间万物离不开一个度字,”在宋爱看来,泡茶就是一门学问,只有对泡茶入门了,你才能感受中国茶文化的魅力,才能领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。    现在,宋爱身后有一帮国际茶友团,除了肯尼亚当地人,还包括很多来自联合国机构的工作人员。“他们以前只喝袋泡茶,中国茶正在改变他们的习惯。他们最喜欢看我泡茶,也因此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。”    此外,每每有当地人举办的私人聚会和大型集会,宋爱就会进行茶艺展示。“虽然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来到肯尼亚工作、生活,但中国文化要融入当地还需要时间,我希望可以从传播茶文化开始,”宋爱说,“秦亚”的目标就是要让外国人像喜欢喝咖啡一样,喜欢上喝中国茶。    文章来自:新华非洲

11月29日,左一为秦亚茶园公司生产的紫茶,中间为该公司生产的金骏眉。

 

  “一壶茶,泡的时间不够会索然无味,而时间一长就会苦涩得难以下咽,世间万物离不开一个度字,”在宋爱看来,泡茶就是一门学问,只有对泡茶入门了,你才能感受中国茶文化的魅力,才能领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。

 

  现在,宋爱身后有一帮国际茶友团,除了肯尼亚当地人,还包括很多来自联合国机构的工作人员。“他们以前只喝袋泡茶,中国茶正在改变他们的习惯。他们最喜欢看我泡茶,也因此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。”

 

  此外,每每有当地人举办的私人聚会和大型集会,宋爱就会进行茶艺展示。“虽然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来到肯尼亚工作、生活,但中国文化要融入当地还需要时间,我希望可以从传播茶文化开始,”宋爱说,“秦亚”的目标就是要让外国人像喜欢喝咖啡一样,喜欢上喝中国茶。

 

  文章来自:新华非洲

Share to: facebook twitter qq weixin sina
Computer VersionComputer Version Touch-screen VersionTouch-screen Version Amanbo APPAPP Follow Us :
Amanbo Assistant
history record
Send